Search

武則天為反貪發明漢語大寫數字 |知史百家

歷史春秋網

漢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武則天為反貪發明漢語大寫數字 |知史百家

歷史春秋網

漢字中,本有「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八、九、百、千」,有人說是朱元璋皇帝為了防止貪官塗改賬冊而發明了大寫數字。《咬文嚼字》2004年第12期上刊登的侯嘉亮先生《大寫數字的來歷》,便以此說法為準。侯說:為反貪枝廉,朱元璋制定了懲治經濟犯罪的嚴格法令,並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範,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。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改為了大寫。

但其實非也,目前最早可見的大寫漢字,出現在武則天的《岱嶽觀造像記》中,這是在唐代石碑上就有的,這比朱元璋早了七百年。

據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、考據家顧炎武所著《金石文字記·岱嶽觀造像記》,可知《岱嶽觀造像記》是則天朝所樹立的石碑,上面有大寫數字。顧炎武考證說:「凡數字作壹、貳、三、肆、伍、陸、柒、捌、玖等,皆武后所改及自製字。」

武則天認為,自己是開天闢地第一位女皇,不但把唐的國號改為周,也自己製造出很多漢字。這些漢字大多被她身後的學者給「肅反」了。流傳至今的,除了有名的「照/曌」字,也就剩下上述可以防止塗改的大寫漢字了。

大寫數字在則天朝以後,不僅使用在碑石上,也出現在詩文中。唐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宋版《白氏長慶集》中《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》有這樣的記述:「況其軍一月之費,計實錢貳拾漆捌萬貫。」其中,「貳」「拾」「漆」「捌」都是大寫數字。顧炎武說這個「漆」字,本應作「桼」,多的三點是後人妄自加鑿的。「漆」後簡為「柒」,又省作「七」。

朱元璋的功績,在於把「漆」變成了「柒」,「陌」變成了「佰」,「阡」變成了「仟」。他是個完善者,絕非發明者。

在那個使用墨書的時代,防偽反倒比今天更容易,人也不會挖空心思去製作更複雜的防偽技術。嘆之!

(本文由「歷史春秋網」授權「知史」轉載繁體字版,特此鳴謝。)

網站簡介:
歷史春秋網(www.lishichunqiu.com)成立於2010年6月,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,提供中國古代歷史、政治軍事、經濟文化、中醫養生、書畫藝術、古董收藏、宗教哲學等內容。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,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知史,顧名思義就是要知道歷史,讓學習歷史變得趣味盎然,也更普及。 網站: www.mychistory.com IG:@mychistory_ig
View all posts